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370 | 阅读:

作者:张连梅
  【摘要】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社会政治生活得到人们特别是青年越来越多的参与,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呈现出新特点与新问题,为此从青年自身角度及社会管理角度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引导青年正确的进行网络政治参与。
  【关键词】青年 网络政治参与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58-01
  一、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内涵
  政治参与指的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1]。具体表现就是公民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国家发生的并与其利益息息相关的政治活动,以此来保证社会大众群体特别是政治参与者在公共政策中获取最大的利益。而网络政治参与借助互联网这一大众传媒的新兴手段,为公民提供了全新的政治参与、表达诉求的载体,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在网络世界的一种延伸,更是新环境下青年这一特殊群体表达政治意愿、政治诉求,维护政治利益,实施政治行为的重要平台。综上所述,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即青年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平台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维护政治利益的政治行为。
  中共十六大报告就明确提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参与的权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而青年伴随着其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文化水平程度的提升,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广泛与多样。
  二、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1.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推动政治角色成长
  传统的青年政治参与途径繁琐并成本高昂,青年利益表达渠道单一,协调机制不健全。随着时代发展,简单便捷的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政治表达渠道,青年借此可获取政治信息、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决策,积极性得到激发,国家政治问题已不再是高居个人之上、触不可及的问题。青年在参与过程中体现了“政治人”的角色,积极参与其中,塑造其独立的政治人格,直接促进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
  2.判断网络舆情动态,维护网络政治稳定
  当前社会状况下网络舆情即是社会舆情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矛盾的反映,通过当下网络舆情的判断与分析即可真实掌握公民对于政治的态度。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代替了国外民意调查公司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领域”[2]。所以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可以达到监督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目标,对维护网络政治稳定,对整个国家政治文化有积极作用。
  3.体现协商民主理念,建设政治清明社会
  协商民主是自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政治学领域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其核心观点即强调公民民主参与的主体地位。协商民主同样适用于中国……互联网公共论坛中的政治参与在“近似地”实践着协商民主的理想,体现了民主的价值和精神[3]。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参与形式,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从这一角度来看,青年网络政治参与是协商民主理念的新型方式,且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三、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体现的问题
  1.隐蔽分散和自由无序的行为特点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释放了最大的空间,增加活跃度的同时,必然会有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的危险。与传统政治人是以自身真实个体存在来参与政治活动相比,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如此“身份缺失”的便利,使得部分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者借此机会传播虚假、低俗甚至反动信息,且难以追究其责任。
  2.盲从冲动和宣泄情绪的心理弱点
  青年人群积极性高、创造力强、思维活跃,但由于青年还处于身心发展未成熟的阶段,政治辨别能力稚嫩、自律能力相对薄弱,导致其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容易出现超越规范的行为,导致极端和盲从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在陌生的政治领域,缺乏足够判断力,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和利用,将政治参与变成其宣泄情绪的出口。近年来“网络水军”、“键盘侠”、“网络暴民”、“人肉搜索”等现象都是很好的说明。
  3.群体极化和动荡不安的社会效果
  在上文我们提到过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特征,而这种集体化也容易导致规模化的连锁反应,而且网络的不易控性在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时候难以控制,出现“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4]。青年网络群体由于对同一政治问题的热情而抱团,并加深其原有的价值观和偏见,在特定条件下,他们会突破边界限制,威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四、提升当代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策略
  1.教育策略
  提升青年群体的政治参与素质是解决青年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加强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基本素质教育。学校应用针对性的开设网络政治参与相关课程,开展网络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其次,不断提高青年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确保其正确的价值取向,使互联网成为传递好声音,传播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再次,提高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培养责任和自律意识,能够自觉遵守相关内容法律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
  2.管理策略
  重视线上线下的双重管理作用。线上,应努力拓宽青年政治参与的网络渠道,推动政务信息公开化和合法化。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青年网络政治参与必须以制度化的现实政治体制为前提,具體到各个领域,就要切实做好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具体制度,因此在线下政府相关部门同样要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渠道,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捍卫青年群体各项民众权利,创造青年与政府间公平的对话机会与互动交流。
  3.法治策略
  青年群体在民事法律角度下多数已属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必须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也应依法有序进行。这就要着手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互联网领域的执法力度。从法律自身角度而言,打通当代青年群体政治参与的“最后一公里”,离不开顶层设计。在现在政策法律框架下,可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治参与制度,拓宽青年参与立法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提升青年网络政治参与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85.
  [2]胡星斗.互联网冲击中国社会生态[J].凤凰周刊,2004(8).
  [3]陈剩勇.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4][美]凯斯·桑斯坦.黄维明译.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张连梅,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