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691 | 阅读:

作者:胡菊轩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新教材融入了许多法治教育的内容,课堂中的法治教育不是对法律法规条文教学与记忆,而是把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融于教育细节之中,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只有基于儿童的生活,找准行为选择困惑点进行引导,才能有效地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渗透法治教育。
  【关键词】行为选择 困惑点 规则意识 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4-0069-01
  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投入使用后,一线教师应该弄清道德与法治的关系,要明确课程名称中的“法治”不是法律界域的界定,而是教育领域的“法治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教材中出现较多的规则的角度,谈谈在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树立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心未动,“行”何来
  [案例呈现一]:
  在我区优质课评比中,一位老师对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活动一:火眼金睛找规则,此教学块面安排了两部分,一是让孩子们说说班级里的规则,二是说说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活动二:开动脑筋定规则,此教学块面让学生制定完班级规则后,说说该怎么做;活动三:一起来玩“规则棋”。
  这个班的学生很配合老师,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基本不用点拨就能说到点子上了,看起来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但是,这节课结束后是大课间活动,一下课,学生立马乱哄哄的跑到活动器具箱那里抢跳绳、排球,乱成一团,所谓的班级规则全部抛诸脑后。
  [案例呈现二]: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心中有“规则”》有个“实话实说”栏目,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很多人都在走,你会跟着走吗?两边都没有车,你会横穿马路吗?考试时,如果你的好朋友向你求助答题,老师不会发现,你会帮他吗?不少教师仅仅让学生按照教材的内容回答会不会这样做?你会怎么做?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仍旧是横穿马路、闯红灯,言行不一致。
  [反思]:
  学生的这种表现,与课上说的、心里想的为什么一样?反观上述课堂教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老师“口号式”的引导思路,第一步讲清道理,提高学生的德育认知;第二步对现象的对错进行判断,强化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第三步说清楚该如何去做,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这样的课堂教学还是局限于认知层面的教育,没有抓住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教学引导,触及不到学生的心,使学习游离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外,难以帮助学生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与困惑。更不可能渗透法治教育。
  二、感于心,动于情
  成尚荣先生强调,我们的教学不要只关注教学的术,更要关注育人的道。这个道,就是人的因素,儿童的存在,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来设计我们的教学,引导儿童去自主构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
  1.立足学龄儿童视角,找准行为选择困惑点,感于心
  鲁洁教授说“我们要“走近儿童,走近些,再走近些!”这里的走近不仅仅是从形式上的走近,更要想学生所想,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在课堂中真实的去思考。在课堂中要抓住学生行为选择困惑点进行引导,让道德情感真实的发生,使学生在畅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触动心弦。
  《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面对做什么都要有规则的时候产生的矛盾的心理,就是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一种是遵守规则真麻烦;一种是自己麻烦一点,换来大家的方便。学生这两种内心真实的想法,正是影响他们行为选择的困惑之处。教师设计教学时,应立足儿童的视角,想学生所想,课堂中才能抓住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引导,让他们在思维碰撞中明白遵守规定的重要,这样“有序、文明”的法治意识才能无声的浸润到学生心田。
  2.转换德育思维模式,追问儿童心理促反思,动于情
  “情不悱,行不发”所以道德情感的生成是突破口,只有直击学生心灵的品德教育才能促成行为的落实。因而我们要转换德育思维模式,抓住困惑点,追问其心理,触动学生心底的道德情感,才能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
  《心中有“规则”》如何真正做到自觉遵守规则,让规则“牢牢地扎根心中”应当是这节课的重要学习目标之一。在生活中,过马路时,遇到红灯,但很多人都在走,学生“会”与“不会”跟着走,两种情况心里的真实想法正是说真话的触点,老师只有追问其真实想法,直达学生心灵最深处,促其反思,才能使之产生行动的动力。学生在两难的问题中、在思辨过程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选择恰当的行为策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定其“心”,化于行
  规则意识的形成,仅有自身的正确认识、内心的情感触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知、情、意、行”四个品德形成阶段中,“意(道德意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要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在演一演、練一练、比一比等多种活动中,坚定其遵守规则的决心。
  规则在哪里?规则其实就在学生的生活里。老师也可以抓拍本校学生的校园生活片段,甚至可以是本班学生的生活学习镜头,进行生活情境重演,让他们感觉到,原来遵守规则的行为如此美好,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多么不雅,从而唤起内心的自省。“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当学生看到自己或同伴在镜头里的良好表现,引发了他们真正的内心共鸣,也坚定了自己要遵守规则的决心。用这种“比一比”的情境教学,将大道理隐含在其中,不仅有社会正向价值的传递,也完成了学生的自主道德构建,达成由“知”到“信”进而“行”的课程目标。
  儿童的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儿童社会性适应的基本内涵,关系到个人生活幸福和将来的事业成功。要想有效地树立规则意识,简单的运用说教的方式是起不到渗透的作用的,也只有抓住学生行为选择的困惑点教学,才能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让学生形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认真遵守公共规则的价值取向,同时达成了渗透法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成尚荣主编,2012年版。
  [2]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教材疑难问题研究与解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杜文艳主编,2008年版。
  [3]徐诞.小学高年段法治教育探新——以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7年第2期。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