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062 | 阅读:

作者:梁花
  【摘要】落细、落小、落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与工作思路。对高校而言,教育者必须首先弄清价值观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全面衡量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各具体环节的作用与功能,准确把握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人心工程,情感认同至关重要。在人心上下功夫,以德性思维为切入点,无疑是高校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德性思维 觉解
  【基金项目】2015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儒家伦理思维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号:2015A021);2015年西安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基于儒家伦理思维方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项目编号:XGS201501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048-02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聚焦学理层面的研究居多,基于教育实践的反思略显薄弱。习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如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首先正视当前道德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要深入剖析德育实效性不强的症结之所在,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遵循与工作思路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上无疑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工作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发展各方面,体现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关键是要通过各阶段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与途径等环节的设计,将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与精神风貌,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感染大学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一)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仍需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规定:“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反观现实,素质教育的推进依旧艰难,德育为先理念的落实依旧任重而道远。受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普遍热衷于关注受教育者的学习成绩,而对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缺乏必要关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面临着教育对象的漠视、偏见和效果不佳的现实考验。虽然部分地区已在尝试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力图将思想政治品德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但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普及尚需时日。总之,由于教育过程中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长期缺乏有机整合,加之一定范围内教育的“功利”趋势的继续蔓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者健全人格的养成,这显然不利于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
  (二)伦理道德的片面发展亟待扭转
  “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3]16 上个世纪初,任公先生就曾坦言,我国公民所最缺乏的品质当中,公德是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我国民当中无一人能将国家之事视为自己之事,原因就是国民对于公德的大义缺乏认知。“是关系,皆是伦理;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4]185“即此缺乏集团生活,是中国人欹重家庭家族之由来,此外并不需其他解释(如冯仑诸君所说者)。”[5]183警世良言,振聋发聩。由于公德意识不强,导致伦理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个体的道德责任意识稀缺淡薄。种种迹象表明,受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稀缺状态”令人堪忧,突出表现在少数大学生漠视、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客觀存在,不少大学生至今仍对集体与个人之间荣辱与共的紧密关系认识不足,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对他人和社会严重缺乏关怀情绪和责任意识。
  (三)优秀传统道德资源的继承创新尚待加强
  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6]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有些学者热衷于批判其局限性,却往往走向民族虚无主义的极端。多数学者则更为关注传统道德资源的创新继承与创造性转化,但也问题重重。一是学界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原则和态度虽已明确,但在继承、转化的具体操作问题上莫衷一是,至今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框架;二是学界对传统道德资源的研究,普遍善于从经典著作的表述上获得启示,而对其中隐含的方法论与思维方式疏于钻研。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之管见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7]322关注受教育者的人伦日用,引导受教育者在觉悟状态下去行动,这是核心价值观得以落实的必要前提。
  (一)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