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269 | 阅读:

作者:吕文利
  【摘要】在机电、模具、数控等专业中,“机械加工技术”是必修课程。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如中职学生文化基础、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措施,如分层次教学、授课方式和课时安排、授课时机选择等方面的措施。权作引玉之论,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 机械加工技术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0-0227-01
  “机械加工技术”是一门关于机械产品制造的综合性课程,其概念较多且抽象,基本理论复杂,造成了中职学生的理解问题,也为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由于课程本身特点,加之学校设备类型等较少,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就成为重要课题。
  1.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在“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前,职业学校机电专业一般开设过“机械基础”等课程,由于高素质、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较为缺乏,基本的机床设备、工具辅具等实训设施难以具备,使学生并未学习到详尽的知识。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学生不了解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结构特征、加工设备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其专业素质难以得到企业认可,这是因为课程教学与应用实践相脱节。经过学校及企业实践调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其一,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其二,中职学生并未掌握“机械基础”等基础课程知识,且教材内容广杂繁多,造成课程衔接问题。其三,教学资源有限,实验、实践材料不足,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2.新时期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措施
  2.1分层次教学
  做好“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一方面,企业要求学生懂理论,并将之灵活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企业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具备操作技能。因此,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开展一系列的实训项目。依据中职学生来源、文化、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且企业对岗位具有不同层次要求,课程教学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分级,进行差异化教学。例如,针对初中学历学生,专业教师可讲授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使其熟悉切削过程、普通机床基本构成、常用刀具形状、常见夹具形式、机床基本操作等,比如钻孔、铣平面、车削外圆等操作,使学生具备岗位5级或4级操作水平[1]。针对高中学历学生,其理论课程可增加切削过程中的材料变形、切削力分析等,机床传动链、传动系统等,刀具及夹具原理,一般零件工艺设计等。而学生的实践课程,就要注重培养高精度零件加工能力。
  2.2授课方式和课时安排
  关于“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其课时安排可划分为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针对理论授课,教师可引进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授课方式也可选择现场授课,授课地点或是学校课堂,或是实训基地及生产现场。通过实训车间的现场观摩,枯燥复杂的理论践行直观化、实物化,促进了学生的感性认知,考量了学生文化基础差、思维能力差的特点,且现场授课具有新鲜感、直观性,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此外,关于“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其培养目标即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保证教学质量,应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统筹安排教学课时。以培养初级工为例,理论课程教学应为每周四节,约为70节课时,且分段完成实践课,约为120节课时。以培养中级工为例,理论课程教学约为80节课时,而专业实习约为210节课时,并增加教学内容。由此,学生具备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水平,可实现在企业的长远发展。
  2.3授课时机选择
  关于“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学生要明确相关零件的技术要求,教师应有选择的穿插理論教学与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去实训基地参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专业知识的感性认知。其次,教师可安排课堂教学,进行约6周近30课时的理论学习,其后安排学生在车间进行操作训练,实施由易到难的实习课题,约为120节课时,即依次进行钻工、铣床工、磨工、钳工等操作实训,且每个操作实训约为30节课时。总之,在“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应占2/5课时量,实训教学内容应占3/5课时量。在课程结束后,职业学校还应引导学生到生产企业中实习一月以上,以促进学生对工艺流程、企业文化、生产及安全管理制度等的了解,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准备,实现就业的有机对接。
  3.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中职学校“机械加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措施应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本文具体分析了基础课程知识衔接问题,并结合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对差异化教学、理论与实践授课、课时安排等进行了探究,使学生具备岗位5级、4级、3级、2级等操作水平,践行理论教学的直观化、实物化。此外,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提出了统筹安排教学课时、依次进行操作实训、引导学生到企业实习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配凰.中职学校机械加工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7):48.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