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051 | 阅读:

作者:黄岑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本身是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其教学中更需要讲究授课的艺术。教学中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本人一直的研究目标。
  【关键词】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2-0081-01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师教的活动方式即教法,学生学的活动方式即学法。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长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以下谈谈本人的教学心得:
  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了学。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和个性,得到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挥。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产生新奇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当然,“问题”要提得准确,有一定的难度,又能使学生感兴趣。
  2.让学生的口动起来——“多说”。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学习中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以开拓思路、活跃气氛。实际上,学生准备发言的过程,也就是思考、运用、巩固、拓宽教材知识的过程。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讨论等。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3.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多做”。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写预习提纲,动手解答,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所谓“不动墨笔不读书”。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试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课堂生动活泼,创设和谐气氛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品德理论本身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在教学中更要讲究授课的艺术。
  1.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而应有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可选择幽默故事和绘画等内容,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思想品德观点。
  2.理论分析可借助例证名言。讲授理论观点时,可从有趣的例证讲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汉语中的许多成语、格言、诗词名句,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例等,都包含着精深的道理。像“单则易折,众则难摧”有力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为恶小而为之”,包含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通过这些名言的分析,能将学生带入到一种理论情境之中。
  3.教学手段应多种多样。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采用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事例、看图解意,图表分析、时事品德报告、小品表演等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让学生在听、看、思、说、演多种器官的并用中,学懂、记牢、运用品德知识。
  三、在差异化教学方法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傳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志是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识记程度,正是这种过于对思想品德课程知识性的定位,使得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陷入了单一的状态中,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填鸭式”教学的方法。然而,此类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忽视了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而且影响到了思想品德课堂结构的改革,成为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形式改革和优化的制约瓶颈。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如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思想品德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程差异化的教学方式的基础得益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体现的是学生的“主角”位置,教师从“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转变。自主学习是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比如,我讲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一课,在讲这一课前,先让学生知道,公民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如果单纯的用抽象的文字去论述两者的定义,那么学生对两者的定义的理解便在无形中增加了约束成分。
  四、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理论及时得到实践
  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思想品德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的理解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五、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拓展教学法
  思想品德知识是学生的思想支柱,是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一。思想品德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教学法,是以思想品德知识的网络构建为基础,因此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系统的基础知识的结构框架,让学生具备知识点的迁移与拓展的结构脉络。然后采用关联发散思维的方式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学生认知的发展模式出发,提出知识拓展的方向。例如,在讲“多彩情绪”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情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当人产生情绪时,人的身体各部分将发生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通过思想品德知识与生物知识的结合,让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对生物知识也有了突破性的认识。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从根本上改观品德课教学的面貌,提高教学质量。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