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018 | 阅读:

作者:谢赠生
  【摘要】美术素质由绘画能力和构思及欣赏能力组成,美育氛围可提高學生的美术素质。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和环境,鼓励学生从美学角度欣赏身边事物,使学生钟爱于用美术形式表达情感,记录生活,可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关键词】美育氛围 美术素质 构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210-02
  一、美术素质构成
  美术素质包括绘画能力和构思欣赏能力,等同于文章写作的文字功底能力和文章中心思想表达构建和阅读思考能力。 绘画能力主要指绘画基本功,运用线条和色彩等形成画作的能力。构思能力是通过抽象思维,用画作或形体作品表达思想精髓的构建能力。美术欣赏能力是指读懂作者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艺术表达手段的能力。一部好的美术作品,不仅应该具有逼真的效果,更应该有强烈的思想表达效果和手段。
  二、美育氛围
  美育氛围这里是指善于审美和善于运用美术形式进行思想表达的美术兴趣爱好的美术学习氛围。具体指:
  1.善于欣赏与研读美的行为与美的艺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表面认识和深层认识,只有通过对事物的深层认识才能真正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容,对美的欣赏和研读也是如此,只有能够认识美术作品的内在深层思想和表达行为和艺术手段才叫具有美术欣赏能力[1]。
  2.喜爱美术,钟爱于用美术记录生活和宣泄情感。如同善于用文字记录生活和表达情感一样,钟爱于用美术形式记录生活和宣泄情感也是人们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生活的环境充斥着美的艺术,善于发现周围美的行为和作品——既有古代文物考古作品,又有现代艺术创作,还有各种建筑艺术设计,并自然和人文形成的美的艺术资源都是美术的记录形式和内容。
  三、营造美育氛围,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美术是另一种文字。提高学生美术素质不仅要在美术课上讲解美术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美育氛围和环境,鼓励学生以美学角度多欣赏身边事物(美术作品无处不在)和钟爱于用美术形式表达情感记录生活。
  1.注重欣赏的模糊层面,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不是将课本以及教师讲授的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美术欣赏是艺术欣赏过程,不是知识传授过程,学生需要主动地参与其中,探寻其中的美感。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最好要给学生创设积极的学习场景,并挖掘出其中的学习趣味和生活趣味,融入符合学生要求的心灵内容,让学生能在欣赏之余,主动地探知与感悟,最终变成美术欣赏的主体。
  美术作品的展示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将有限的形象全部展示给学生,总归有部分内容不能呈现出来,这部分内容被称为“模糊层面”,能留给人无限的思维想象空间。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则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将学生的感悟能力更好的激发出来,让学生有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让学生的审美更具个性。尤其是抽象艺术中。例如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构图七号》、荷兰画家的《百老汇街的爵士乐》等作品,均没有十分具象化的形象,多是使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进行构图,但是却给人以良好的视觉呈现,这样学生的视觉感知力能更好的被激发出来,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程度会产生“质”的变化。
  2.新课程理念下提升学生古代和现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人类的最早记录并不是文字形式,可能是壁画和器皿美术(造型和器皿图画),这也是文物价值的一个方面,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古代美术作品,分析作品的美术表达手法和美学价值,提高学生对古代美术作品欣赏能力[2]。对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教师应该收集作品的时代和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作品意境,就如同读懂一篇文章必须了解作者创作背景一样。新课程理念下要做到以人为本,在学生能全面发展的前提下,让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更好的彰显,进而使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受到传统美术教学的限制,部分教师会将原本轻松有趣的美术课变成美术专业知识讲授课,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大减,进而接受能力降低。长此以往,美术作品在学生眼中变得深不可测,学生美术欣赏的积极性受挫的同时,会失去对美术的课程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开设时,先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并理解艺术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的初衷与想法,然后再体会其内在含义,并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与任务。但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注意,这个任务的达成不是以欣赏固定数量美术作品达成的,需要在长期的作品欣赏中,通过不断地思维递进,审美强化达成的。因此,欣赏课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对新的作品进行了解,然后探知作品内涵,让学生能理解作品,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作品,体现出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如此,学生在接触美术作品时就会习惯性的根据作品创作环境来欣赏和研读作品,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而不是粗浅的去观看作品逼真效果。通过每件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3.美术教育中的渗透德育
  美术教育活动的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做好德育与课程教育的结合,可以在适度的前提,让两者的积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譬如,欣赏李晔的版画《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通过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声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为保卫祖国而战”,学生能从中体会到新中国成立的不易,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应该感到幸福,这是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结果,这样才能让学生具有珍惜和热爱新生活的情感体验。未来的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包含的思想内涵部分,在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的过程中,能让学生通过美术净化心灵,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道德受到影响,心灵产生启迪。
  4.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和美术艺术资源无处不在
  美有精神美,行为美和艺术美,艺术美(美术)表达了精神美和行为美。在校园和社会范围内,营造美育氛围,提倡社会美德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可促进学生的精神美和行为美,促进学生审美和发现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美术表达能力。如最简单的校园内雕像和各种的图案和造型无不具有一定含义,有的提倡奋进和竞争,有的提倡团结和友爱。又如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体现不同时期的美学价值,不同的标识体现不同地域或民族特色或所提倡的精神道德风貌。还如绿色标识代表环保,无限的1和0组合代表信息化和智能,火箭代表了航天,运动员造型代表竞争等等,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学生可以不断的发现身边的美学艺术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作品的构思能力[3]。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