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854 | 阅读:

作者:许世明
  【摘要】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依据教材进行教学,属于教教材,少数人是用教材教。如果对教材理解不透,很容易陷入误区,造成误解。比如,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在55页指出:“联系是客观的。”但在本书第56页又指出:“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类创造的一种联系”。这就把广大教师搞糊涂了。联系可以被创造吗?笔者再次参与讨论,多方求证,试图释疑解惑。
  【关键词】联系 创造 创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8-0-02
  一、教材原文呈现
  人教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2008年版教材:“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计算机网络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为促进全国高校在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广泛合作,教育部于2003年10月13日宣布建立中国教育科研网络,届时全国100所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将实现广泛的资源共享。”并在该部分内容左面图片下面标注:“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类创造的一种联系”。到2014年4月该教材第5版第56页的相关链接部分修改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全球‘网民’的联系更加密切、迅速和便捷,偌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图片和文字标注没有变化。
  有人依据“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类创造的一种联系”得出结论:“联系可以被创造”。
  二、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
  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认为“联系可以被创造”者是因为没有弄清楚什么是“联系”,什么是“创造”。只有先弄清楚了这两个关键词,才能准确分析说明这个问题。
  人教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2008年版和2014年第5版及相关资料的介绍,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如下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是宏观概念,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消灭,就像物质不能被创造一样。只不过它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被建立的,就像物质不能被创造,但可以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一样。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条件和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种新建立的联系的前提是事物之间本身就有联系,人们改变、建立的只是事物之间的作用形式或者联系的强弱、显隐。
  所谓创造,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简而言之,创造看字面意思就是把以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造出来了。这个解释告诉我们,创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是真实地按“一定方式”进行的。这里“按一定方式”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创造不是随意、任性的行为;二是创造是根据客观规律办事,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和利用;三是创造前提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臆想、虚构的。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条件或者创造出自己需要的条件,将以前隐藏的不被人注意的(主要原因是囿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不能被发现或者忽视了)事物之间本身就有的联系人为的标识出来,加以利用,以达到我们人类自身的认知目的。这种被重新发现被标识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就有的,只是被现在的人们强化或显现出来了,带有明显的人为特点,故被大家称之为人为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同样是客观的。这种联系是被“发现”、“强化”而不是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以前没有将来也不会再有的“联系”!当然,在“发现”、“强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综述: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或者消灭。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例如,我国开通的政府网站,鼓励群众上网参政,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就是沟通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新形式。但这只是人们根据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具体联系,是强化了政府和群众的联系,不是创造了新的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联系。
  三、“创造联系”的伪证分析
  赞同“联系可以被创造”者往往用“反季节蔬菜”进行例证。他们认为:蔬菜本来在春、夏生长,体现了“蔬菜”和“春夏两季”的联系,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蕴涵着蔬菜自然生长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但是人们通过提供蔬菜生长所必需的阳光、水和肥料等条件后,蔬菜还可以在冬天生产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创造蔬菜生长条件的同时,“蔬菜”与“冬天”原来没有的联系被创造出来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蔬菜本来在春、夏生长”符合常理吗?蔬菜在一年四季都可以生长,无非是长得快慢、好坏罢了!其次,“蔬菜”与“冬天”的联系,原先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被人发现利用,随着科技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的深化,具备了发现利用“蔬菜”与“冬天”的联系的条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只是将以前的处于隐藏状态或者模糊状态的联系予以明显化显现化,并不是创造发明了一种全新的“联系”。即或是提供了大棚等现有的条件,蔬菜生长与阳光、水、肥料之间的固有联系贯穿始终,并未改变,蔬菜自然生长的规律还跟春夏两季一样,也没有发生变化;蔬菜生长与春夏秋冬四季的联系也没有被创新。
  四、“联系是客观的”的试题印证
  联系不能被创造,在全国高考试卷中得到了印证。
  (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3)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2009年10月4日,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是人类在保护这一濒危物种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从联系的观点看,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说明( )
  ①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然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②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能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真实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该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B。根据题意:在尊重事物的真实联系基础上,人工繁殖中华鲟的成功,因此和题意明显不符。我国某研究所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这表明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的基础上,能引导事物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②符合题意;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本试题再一次印证了人们能够创造的只能是具体联系。
  综上所述,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联系的具体形态是可以被建立的。至于该教材第56页的“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类创造的一种联系”说法其实是误解,如果修改为“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人类创建的一种具体联系”,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而不至于造成误解或曲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创造.
  [2]刘瑞华.中学《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