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746 | 阅读:

作者:吴岩
  【摘要】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却依然存在着“边缘人”,其存在的形式有主动边缘人、被动边缘人和心理边缘人,而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育价值选择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为了使“边缘人”回归到中心,就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学生也要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的“边缘人”状态。
  【关键词】课堂 教学活动 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56-01
  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位学生都应享有平等受教育权,享有同等的教育服务质量。不同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机会和受教育待遇应该是平等的;教育者应给予不同的受教育者同等的对待和服务。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教学公平问题,多数教师只关注前排的学生,而相对忽视中后排那些处于“边缘座位”上的学生。而即便学生的座位会定期轮换,也仍有一部分学生始终无法改变被老师忽视的命运,始终处于被老师忽视的“边缘座位”区。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公平的。而这部分学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
  一、边缘人的存在形式
  我国学者亓玉慧等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日常课堂教学情境中偏离教学价值观,易于被教师和同伴排斥或遗忘,或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拒绝参与教学、主动游离到教学活动边缘的学生个体或群体[1]。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在“秧田式”的座位中,因自身或他人原因,主动或被动的长期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我国义务教育课堂中,“边缘人”存在着以下几种形式:
  (一)主动边缘人
  主动边缘人是指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性格、习惯等)会主动选择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并未与教师进行任何形式的互动。从性格的角度看,有些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互动,更害怕会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主动选择屏蔽教师,不与教师进行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成绩不优秀。有些学生选择用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于知识的吸取和理解都轻而易举,只是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更适合自己而已。从习惯的角度看,某些学生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会表现出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是因为他们以前就是这样的状态,而且没有改变的想法。
  (二)被动边缘人
  被动边缘人是指学生有意愿与教师进行互动,而教师却选择不与其互动。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中,大多数的座位排列方式是“秧田式”,班型也以大班型为主。这就导致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时间内,教师会选择性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而有些有意愿想与教师进行互动的学生,往往就会没有互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的互动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就导致他们成为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被动边缘人”
  (三)心理边缘人
  传统意义上的物理边缘人,是指处于班级的后排或者两侧并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而笔者认为所谓的心理边缘人则是处于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外,但教师对其却视而不见的学生个体或群体。班级里经常会出现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但教师会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或自身喜爱而把学生放在教室的前排,但并不会与其进行高频次的互动。
  二、边缘人的存在原因
  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存在,究其原因,既有教师自身的教育价值选择,也有学生自己的因素。
  (一)教师自身的教育价值选择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也是决定者,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教师会在“精英教育”价值观的驱使下,考虑到学校的生源或者自身的名誉,而选择优秀的学生进行互动,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不会给予太多的关注。除此之外,教师的教育理念过于陈旧,评价指标比较单一。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发展也会存在着差异,学习成绩并不是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指标,而教师往往却忽略了这一点。导致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的变成了“边缘人”。
  (二)学生自身因素导致
  学生因素导致“边缘人”存在的原因,主要聚焦在学生的性格上。人的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有些学生的性格是胆汁質或多血质的,其表现为活泼好动、思维敏捷,善于与人交往、沟通;而有些学生的性格是粘液质或抑郁质的,其表现为安静、淡漠、孤僻、言语动作细小无力、敏感、羞怯。前两者的学生往往会很容易就进入到教师的视线范围之内,而后两者的学生却往往会被教师遗漏或忽视,随着长时间的遗漏或忽视,这部分的学生也就成为了班级里的“边缘人”。
  三、边缘人的回归途径
  边缘人的存在反映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公平现象,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双管齐下。教师主导型转化策略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干预,为已经边缘化或正在被边缘化的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使其回归课堂教学的中心,获得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功体验[2]。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做到有教无类,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业支持和心理辅导。对学生而言,要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是“边缘人”的状态,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与同学、老师沟通,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亓玉慧,王飞,张莉.课堂教学“边缘人”现象价值审视及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5(9):83-87.
  [2]李森,杜尚荣.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转化策略[J].教育研究,2014(7):115-122.
  作者简介:
  吴岩(1991.1-),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课程论。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