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456 | 阅读:

作者:王光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45-03
  以整合生产机器、储存系统、生产设施,建立信息物理系统 CPS,从而根本改变工业生产方式和制造技术为宗旨,2013 年 4 月德国学界和企业界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联合推出实施“工业 4. 0”的战略建议,“工业 4. 0”计划从此成为德国强化制造强国地位并引领世界制造发展方向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务院根据国内制造业实际水平与发展前景,2015 年 5月发布了“中国制造 2025”规划纲要,提出用十年时间使中国跻身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客观而言,这一战略目标不但契合国情而且具有前瞻眼光,无疑是一个好战略,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也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人才短缺尤为突出。由于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大数据、新材料等人才缺口较大,成为制造业发展瓶颈,因此研究“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人才的培养对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智能制造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面对的困境
  无论是德国4.0还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核心是在发展智能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智能生产及提高生产力水平。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的岗位设置正悄悄发生变化。在智能生产企业,审核员、搬运工、手工操作员等生产一线传统岗位正悄悄消失,而数控技术工人、数控操作编程人员、机器人设备维护人员等应用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例如按照国家工信部发展纲要,全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到2020年将达100万台。就目前而言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20万人,并且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人才缺口将有20%的年增长率[1]。
  与制造业强国德国、日本与美国相比,中国在制造业竞争力驱动因素方面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在能源、原材料获得、政府投资、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中国占有较大优势,然而在人力驱动创新、法律及医疗体系方面差距较大,而人力驱动方面是最核心的短板,究其缘由,人才培养的缺陷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高等教育扩招等原因,但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数量已超过 1.3万所,在校生数量也逐年提升”[2],开设专业几乎涵盖了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岗位和工作类型。就培养数量而言,规模越来越大,但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失衡
  由于历史及客观原因,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发展,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制造业大省浙江为例,由于浙江的中小企业占比较高,产业员工中高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如高级技工或高级技师)只占 10% 左右,而能满足现代工业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和智能化服务的高端应用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一方面国内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国内高技能人才由于经济等原因却不断向发达国家转移,因而使高端人才与普通技能人员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合作缺乏深度,人才培养质量偏低
  虽然企业与学校及培训机构都深知合作培养的重要性,但就目前的发展态势而言,无论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还是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普遍存在合作内容单一、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例如浙江省的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实力及长远规划所限,在与院校之间的合作时多基于临时性考量,当企业缺乏所需人才时接受部分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完成工作后实习生需回校,毕业后也很少有机会回到原实习企业就业。这种缺乏长期战略性合作机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情感方面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高技能人才。另外课堂教学与岗位锻炼也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直接造成培养的人才呈低层次化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总体不高。
  (三)人才培养机构自身难以适应技术的发展要求
  工业智能化转型涉及智能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智能化供应链和智能化服务等诸多环节,而不是简单地以机器人替代工人。在智能自动化的工业背景下,机械、电气、自动化、云计算、物联网等多种技术日益深度融合,企业传统生产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从传统、单一的专业技能逐渐转变为技术知识应用、技术创新和技能的复合运用能力,这对高校及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3]。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课程体系、实习设备、校企合作模式等都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四)高校重科研轻应用的倾向严重
  在学校中特别是层次较高的高校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重科研成果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教师为了职称评审或满足学校考核体系要求将主要精力用在获取高深的科研成果上面,同时由于理论讲授相对比较容易而实践教学的软硬件要求较多,须投入许多时间进行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因而不愿将较多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实际能力的实践教学中。这严重制约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数情况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较好而实际动手能力却比较低下。
  (五)工匠精神的缺失
  目前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能人才缺乏与高质量产品相对应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与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德国与瑞士之所以能够生产出高精尖的产品,与其历史渊源深厚的工匠精神密切相关。中国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地位的原因,自古以来工匠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这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育,而中国的现代教育理念及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没有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人缺乏与高质量制造水准相适应的对工匠精神的敬重与不懈追求。工匠精神的缺失极大地降低了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模型
  伴随产业升级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是“智能升级”,传统的产业及产业关系需要在生产方式或组织体系层面将面临重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应用重构了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到底如何,结合德国4.0战略及时代发展需求,新时期的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须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