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205 | 阅读:

作者:赵祥欣 冯奇
  【摘要】为解决传统实训课程中“内化不足”的问题,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微课、网络课程平台等技术手段,根据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了教学模型并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翻转课堂 项目化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38-02
  引言
  《心电测试电路制作》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目的主要是通过一块心电测试电路板的制作,将此前学生在各门课程中学习过的电子、电工、医用电子仪器、生产工艺、检测技术等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使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学生在生产技能、检测技能等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的锻炼和提升。
  从前几年的课程实施情况和效果来看,与课程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实训课中安排的实际工作任务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着手,或者演变为只能由教师(或其他个别同学)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而学生沦为简单模仿、亦步亦趋的“操作工人”——缺失了自主思考分析的过程,知识技能“内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由美国高中化学老师J.Bergmann和A.Sams等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弥补“内化不足”的缺陷[1]。本次课程改革借鉴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微课(微视频)、网络课程平台等技术手段,着力解决实训课“内化不足”的矛盾,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安排,在课前完成基础内容的复习及大多数“思考准备”工作,而课堂上的时间全部用来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交流研讨,并动手完成实践验证。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实训效率及质量。与此同时,如何保证学生能够自觉在课前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在课中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是决定本次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1.教学设计与实施
  自2007年“翻转课堂”的概念首次提出后,国内外的学者在此基础上陆续构建了各种模型[2-4]。笔者借鉴了R.Talbert的“课前+课中”两阶段翻转课堂模型[2],结合项目化实训课程的要求加以细化,将每次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如图1。
  1.1 课前部分
  教师主要负责准备教学资源,可以提供一些微视频教程、电子课件以及参考书籍等类型的素材。其中,微视频是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次课的课堂目标,可为学生准备1~2段微视频,每一段微视频时长在10分钟左右,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主要是介绍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检测方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网络课程平台,方便学生观看或下载。
  资源准备完成后,教师将课前学习任务明确的告知学习者,并布置作业作为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进入课中部分的“准入条件”。“准入条件”要求必须具体、明确、结果可评价、并可用来在课堂上进一步探讨,比如要求学生在观看完视频后,根据电路原理,按照要求写出下次课上制作的单元电路的详细测试方案。这将与评价方式一起,成为督促学生全力投入课前自学的保障条件。
  学生要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任务,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内容。之后学生要总结自己学到的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分组完成相关作业。同时,观看视频等自学情况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统计,系统会根据学生观看视频时的专注程度为每位学生评分,作为考核评价依据的组成部分。教师将统计结果在每次课上及时反馈给学生,促进他们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1.2课中部分
  首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以各种形式展开交流(展示、汇报、答疑、讨论等),教师对不同学生小组在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因材施教,并形成基本统一的实践操作方案和步骤,明确注意事项。
  经过充分讨论后,学生按照讨论结果进入實施阶段,教师则巡视全场,随时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指导。
  学生实践结束后,首先可由几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及已解决的疑难点。随后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重点集中讲授,对本次课的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化梳理,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此外,教师可以布置课后的任务或作业等(包括下次课程的课前任务)。
  整个教学模式注重交流和评价,在课前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力,课中在交流研讨及实践中促进知识技能的吸收内化。同时,教师作为课堂辅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资源的提供者,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注重研讨及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整个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考察,将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课堂交流分享情况、实践表现情况、电路工艺情况、电路功能实现情况以及工艺文件、检测报告等文档的编写情况等均纳入了评价范畴,能够全面、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
  2.教学效果
  从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能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或复习。另一方面,教师借助网络课程平台,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进行了监督,在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从课堂交流的情况来看,学生通过作业对实践任务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熟悉,并且通过课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个人思考,对课堂的任务目标、相关条件、实践要求也比较清楚,而不再是从前那种迷茫、等着老师指导、亦步亦趋的状态。
  从实践操作的情况来看,学生操作的盲目性减少了,而工作效率、正确性、合理性相比以前有了明显提升。
  从实践的结果以及总结的情况来看,学生在电路板调试制作、功能实现的同时,“自主完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大大提高,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文档完成的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测试方案、工艺文件、测试报告等文档的编写,并且融入个人的总结和思考。
  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不再需要在课堂上对具体内容进行大篇幅的、反复的讲解,而是成为资源的提供者、讨论的引导者、实践的指导者、过程的评价者。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