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341 | 阅读:

作者:于洁 闫景瑞
  【摘要】为适应生命科学与医学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同时为基础医学教育与科学研究培养后备力量,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于2014年开设基础医学专业。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学院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理论教学中有机结合科学发展前沿,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科研训练中则注重科研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養,以实现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为保证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复合型的实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基础医学专业 教学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 高素质 复合型医学人才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29-02
  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基础医学的全面进步,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基础医学师资队伍后备力量的短缺,均急需高素质、复合型基础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开设基础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仍较有限,这一现状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而且目前基础医学领域的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多是其他专业(临床、生物等)毕业后,读取基础医学专业中某学科研究生后从事本学科基础研究与教学,能力很强,但不能适应基础医学各学科间融合发展的需要。基础医学专业的设立将以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基础理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与知识,了解和熟悉当代医学发展的前沿,初步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对人才市场的需求。
  根据国家和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文件要求,遵循《基础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定位,以前期开设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的培养方案为框架和依托,借鉴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经校内外专家、学系、教研室主任的广泛论证和反复修订,形成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从2014年开始每届招收20名学生,进行精英培养。
  1.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课程大多还是承袭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即以学科为中心,按医学科目进行教学,各个知识点分散于不同的科目中。课程设置包括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科各自的独立性,而同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与功能、生理与病理等知识本是相互联系的,孤立地依据某一门课程难以阐述透彻,影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这种忽略医学知识整体联系的传统模式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存在明显弊端[1]。
  2.改革对策
  学院针对基础医学专业加强顶层设计,以创新、发展为理念,以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着力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对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型医药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医学整体知识的掌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造就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基础医学人才服务。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础医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及医学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故将其培养模式定为“4+1+4”本硕博连续培养模式,即前四年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课程和实习,第五年为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阶段,后四年则进入硕博连读培养体系。这种培养模式体现了培养高层次基础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连续性、高效性和实用性的优势,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尝试。
  2.2 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改革
  按照“党委管理、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决策”的原则,不断推进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大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鼓励高水平教授开展新生研讨课、主题讲座等。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不断优化必修、限选、专业选修、新生研讨课、公共选修课比例,开设新生研讨课、优质在线开放医学课程、网络公开课程,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2.3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式改革
  2.3.1 多学科融合、案例引入式教学方法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纵向课程体系存在着教学内容交叉重叠严重、理论与实践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等问题,导致学生思维单一、综合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上,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得到各国专家的广泛认可。2000年,浙江大学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为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教学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并取得很好的成效[2]。2012年,学院开设了两门分别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肝脏疾病》(36学时,2学分:理论28学时、实验8学时)、《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泌尿系统》(45学时,2.5学分:理论34学时、实验11学时)。《基础医学课程整合-肝脏疾病》的课程设置是以病例的形式引入,以病例串联各学科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经过思考、讨论、分析和总结,将所学基础知识深度融合,并与临床问题相联系,形成完整的临床思维过程。以病例引入式的多学科的交叉教学授课模式为之后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2.3.2 PBL教学方法的推广
  PBL是把学习置于复杂的、针对问题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共同讨论,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方法在学院的推广经历了师资培训、案例编写、小规模试点、大规模铺开的过程[3、4]。学院采取“小步快走”、“以点带面”的模式将PBL教学逐渐铺开,首先以选修课形式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了两轮教学实践,并及时与师生座谈,反馈教学效果。随后在临床医学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的新一轮PBL教学中,学院选派各科室骨干教师进行随堂观摩学习,并集中培训,为下一步铺开做好师资准备。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