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616 | 阅读:

作者:王彩红
  【摘要】2017年高考全国卷思想政治试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渗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意新颖,价值引领凸显。思想政治学科作为德育学科,体现鲜明的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的学科特色,对学生有独特的“价值引领”作用。
  【关键词】价值引领 人文素养 国家自信 公民意识 国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78-0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2017年9月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人和鼓舞人。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的精神,广东省从2016年起普通高考使用全国卷I已步入第三个年头,文科综合卷的政治试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特点凸显,立意明确。思想政治学科起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本文作者对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引领”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 学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1]思想政治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情感认同,并上升为行为认同。课堂教学着重引领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 ,青少年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学生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内化为思想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越强,价值取向越具有高度统一性,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越强。
  二、学科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新课标把人文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一项新要求提出来,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态度,包括一个人应该如何按照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个体与社会的关系”。[2]思想政治课堂既要培养人文素养又要渗透德育。例如政治课堂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新闻、生活信息、社会现象、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开展“道德讲堂”,“时政大放送”,“法律宣传”,“模拟法庭”,“市场调查实践活动”;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地理知识,语文阅读,生理生物科学等知识相融合。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在学生中树立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创建文明行动活动,崇尚尊老爱幼活动,宣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等。把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科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每个人至关重要,三者辩证统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宽度和深度。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促进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决定对人和对社会的认识,也确定了个人的价值观。政治学科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思想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树立“四有”公民,引导学生践行精神文明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
  四、学科引领学生增强“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有学者认为“国家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国家建设能力和发展前途的信任”。本文认为自信来自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人对国家自信源自个人对国家的信仰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自信”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民族特质。以践行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为荣;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为榜样;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理想目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一起。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文明,对世界其他民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今时代,我们的历史使命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应当有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自信心。思想政治学科应当引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华历史山川,让学生感受作为炎黄子孙、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新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我完善、发展和创新的能力,有着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政治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建设,理解国家发展理念和重大方针政策;引导学生理解依法治国的要求,树立宪法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丰富人文知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理性,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五、学科引领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国家意识”。
  本文认为,作为国家的公民,首要任务是要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的个体性、社会性和价值性。 “自我”是独立于其他一切事物的个体,成长发展处于动态的状态。但“自我”不能离开群体而独自存在,脱离群体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个人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必须有一定的社会能力,最基本的社会能力是劳动,劳动是个人生存的基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了价值,具有社会价值性。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能促进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同,要认同社会环境,必须了解社会的制度法则,制度法则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项目。“无规矩不以成方圆”,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制国家制度的思想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要条件。美国学者詹姆斯.F.李认为“正是在公民层次上,而不是精英层次上,决定着民主自治政府的最终潜能是否存在”。[3]法制国家制度的建立与形成,有赖于普通的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人文心理基础。只有广大的,普遍的公民法治意识提高,法治国家的大厦才能稳固建立。公民能了解国家的法律制度,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国民意识,才能更好树立“国家意识”。“国家意识”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是公民基于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制度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对国家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崇高理想;有利于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宣扬先进文化,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方爱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 ,《安徽日报》,2014.12.22
  [2]“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http://www.xzbu.com/9/view-6902525.htm
  [3]转引自高峰:《美国人公民意识的演讲》,《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第111页
  作者简介:
  王彩紅(1981年8月-),女,汉族,广东省惠州市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高中政治学科价值意义及现代教学手段(微课、网络平台等)与政治学科的有机结合。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