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577 | 阅读:

作者:宋军
  【摘要】生活智慧不单是知识,更多的是将生涩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学生更好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做一个道德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公民。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的设问正是基于此,力求让问题引导学生会思考,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的一把金钥匙。正如维也纳自然和社会科学家鲍波尔言:“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思考。
  【关键词】设问 学生 道德与法治
  【基金项目】本文章是徐州市第十一期《增强初中生生活智慧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案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KT1115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7-0071-01
  一、设问之智——亲近学生生活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及“做中学”的教育范式,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生活化在教学中被理解为一种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作为课程资源,由此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设问,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设问之妙——巧入学生心灵
  问题是课堂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问题或问题不当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甚至是没有意义的,有问题才能思考,才能创新,才能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智慧。笔者所在学校的教研组在为江苏师大新疆国培班的老师们上展示课——苏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孝敬父母长辈》时,就特别注意设问之巧。在教研组的交流打磨下将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三个活动展开:畅谈孝史、明辨孝道、躬省孝行;其中在躬省孝行中,因为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同学们对孝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了为什么要孝敬父母长辈,因此在最后一个活动中,笔者建议摈弃了传统的设问模式诸如:你打算如何孝敬父母或者孝敬父母应该如何去做等,而是另辟蹊径,从反面设问:我们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有哪些做的不足的地方?这一设问瞬间打开了同学们的话匣子:
  学生A:我之前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很少考虑父母的感受,总是以自己的想法为准,很多时候听不进去父母的劝告,说话口不择言,让父母很伤心,觉得自己很不应该……
  学生B:妈妈每天都加班很晚,回来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有时我还嫌她对我关心不够,觉得她下班回家洗衣做饭照顾家人是应该,现在想想自己有这种想法很羞愧……
  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设问是成功的,直抵学生的心灵,是真的引起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震撼和反思,与课老师们也是热泪盈眶。在此,笔者和执教教师商讨,设问不能就此停止,而是在学生们思维的融通处继续发问,挖掘思维的深度,引导学生进一步对生命进行思考。在此设问的基础上笔者提议抛出事前精心挑选出来的一段视频《遇到20年后的父母》。感人至深的场景,各个年龄阶段的对比,即使刚才还有点无动于衷的孩子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三、设问之准——增进学生智慧
  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注重增进学生的生活智慧,这也是本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有的题中之意。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做到设问精准,才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螺旋式的增强学生的生活智慧。首先,执教者以聊天的形式询问学生对道德和法治两个词的理解,可以以身边发生的事例为例进行说明?学生们畅所欲言,大多都能对道德与法治从身边的事例中有一个表层的理解,教师顺势给出相对准确的学科定义,学生们恍然大悟,对学科的初步理解和信任由此开始形成。其次,在学生们的认识和思维上了一个小阶梯后,教师的继续追问,面對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是不是有了道德意识和法治素养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呢?学生们一愣,随即开始小声议论,教师并没有急着询问学生的意见,而是稍作停顿,抛出了历史上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
  海因茨偷药事件的片段:
  在意大利有个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面对家境的贫困、妻子的绝症以及药剂师的冷漠,海因茨决定铤而走险去偷药……
  (1)海因茨该不该偷药,请说明理由?
  (2)海因茨还有其他选择吗?请给他一个好建议。
  这个经典故事引起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教师没有按原来的设问追问学生海因茨该怎么办?而是更准确的让学生在海因茨偷与不偷之间进行思考、摸索、衡量,效果自然不一样。有学生甚至联想到我们身边的“现代海因茨偷药事件”(北京一男子私刻医院公章让妻子免费透析4年),由远及近,由彼及此,学生们很自然的想到除了极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向社会、媒体求助等,第二个问题也迎刃而解。更值得欣喜的是在这个探讨的过程中有同学能想到随着社会的保障体系的完善,我们国家类似的事情会越来越少,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看,学生的智慧之火就是通过一个个精准的设问被点燃的。
  四、总结
  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教会大家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治意识,知法守法用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家明辨是非,增强生活智慧,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做出相对正确的价值选择!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