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660 | 阅读:

作者:扶丹丹
  【摘要】现阶段,自我同情是心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对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提高个体幸福感、创造积极健康进步的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大学生自我同情及其人格、应对方式和助人行为的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情 人格 应对方式 助人行为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202-02
  针对四所高校400名本科生、4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发现大学生自我同情在性别、专业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发展特点。并得出部分变量对自我同情有较大影响的结论。
  一、大学生自我同情发展特点
  第一,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自我同情总分没有差异,在自我确认、情绪注意等方面,本科生分数高于研究生。相关学者认为,自我同情是成熟的一个重要体现,由于自我同情与情绪智力存在很强的关系,因此,正是伴随着个体情绪的成熟,人们在生活中才更善于自我同情,最终养成对自我与他人的无偏见、宽容。
  第二,男女虽然性别不同,但自我同情总体水平大致相同,但在社会适应、自我确认、情绪注意等方面的差异明显。大学男生比女生更加重视人际关系,更容易接纳周围的人、事、物,但消极情绪也十分明显,但是,男生面临社会期望与心理压力时,会对自我确认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女生的情绪注意低于男生。
  第三,不同专业的学生自我同情、社会适应能力不同,文科学生的自我同情总分、社会适应能力比理科生高。文科生更注重社会关系,积极与他人联系、互动,对自我认识更加全面、认同。
  二、大学生自我同情与人格、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成正比,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成反比,高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群受焦虑、抑郁等情绪影响大,更容易受外界刺激,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冲动等情绪。高开放性的人群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极具想象力,日常生活中表现积极,喜欢探索陌生环境。高宜人性人群具有宽容、谦虚、尊重他人的特点,容易产生同情、帮助他人等行为。高责任心的人努力奋斗、追求卓越的人生成就,为人处世小心谨慎。
  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宽容、接受、确认等与求助应对方式成正比,自我同情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成反比,自我同情除了与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心人格特质成正比,而高神经质人格特质与自我同情成反比。上述研究表明自我同情蕴涵对于人们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其次,人格影响应对方式,但是,自我同情又深受人格的影响。相关中介效应发现,只有自责在人格与自我同情关系中产生中介作用,且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强的学生,自我同情倾向就越高,他们很少利用自责这一应对方式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要想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同情水平,不仅要完善大学生的自身人格特质,注重塑造健全人格、陶冶情操,还要针对不同人格特质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弥补人格的缺陷,从而塑造健全的、乐观向上、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格。其次,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要正面面对问题,不要逃避、自责,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将自己战胜困难的经验进行内化,从而形成内部积极的心理正能量,培养肯定的自我观念、感受自我价值,从而提高自我同情水平。
  三、大学生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往的与助人行为有关的实验证明:个体如果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切身感受他人的情感、情绪,从而领悟他人的需求后能采取有效的助人行为来减轻他人的焦虑、抑郁。由此可见,准确判断他人情绪的能力是践行助人行为的基础和前提。实验证明,自我同情与助人行为倾向呈正相关,与判断他人情绪呈反相关。个体越能宽容自己、接纳自己,就更愿意采取助人行为,我们在无私关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更高的自我同情的体验、感受,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理解助人行为的深层内涵。
  Nancy Eisenberg的亲社会行为理论认为,自尊与自我聚焦是激励人动机、影响个体助人行为的人格因素,不同的自尊水平,产生不同的助人行为的原因,相比高自尊水平的人,中等、低自尊水平的人的助人行为意图更倾向于赢得社会的认可、避免被拒绝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而自我同情能精准预测个体助人行为倾向,自尊高、自我同情低的个体的助人行为倾向低,自尊低、自我同情高的个体助人行为倾向高。由此可见,自我同情为低自尊的个体带来更大的好处。
  由于自我同情与自尊成正相关,让自我同情与自我价值感产生了更持久、更稳定的联系,持续保持同情满足状态的个体心情更愉悦、更快乐,更容易打开心扉,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利用這种绝佳的心理和情绪去持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人格、应对方式、助人行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助人行为有利于个体走出困境,提高个体幸福感、满足感。由此可见,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必须着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同情,传授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提高学生走出困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自信心,去帮助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1]刘洋,刘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
  [2]刘桂芹,王美玉.初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2(4).
  [3]唐亮.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1(30).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