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6466 | 阅读:

作者:马庆禄 任其亮 陆百川
  【摘要】“新工科”时代背景下,交通信息人才的跨学科性以及高科技依赖性充分说明了建立完善能服务于现代交通运行系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以及急迫性。以“新工科”的发展内涵为指引,从传统交通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校外实践以及课余的创新创业活动等着手,推动“新工科+交通”的产业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我国的交通事业蓬勃发展提供智力以及人才支撑。
  【关键词】新工科 人才培养 交通信息产业 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重庆市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17201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23-01
  随着国家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将会持续加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现代交通运输人才列入经济重点领域人才培养规划,全国开设交通信息类专业的高校持续增加。为推动现代交通产业的信息化发展,需要能适应新工业体系发展需要的信息化专门人才。这种需求为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发展、服务水平提高和转型发展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体现了现代交通信息产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有了新的需求。
  一、交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成已为各个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而在交通运输领域日益强化信息技术管控的今天,由于信息操作能力有限,已经严重制约该学科的应用和发展,也约束了经济社会的正常运作交通智能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信息技术在交通建设、运营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而信息化人才为交通监控与服务等技术升级、决策支撑等起着关键性作用。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新型才培养探索必将成为交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
  交通运输工程是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除了工科背景还涉及信息、管理等学科。因此,交通信息产业需要整合各学科优势,强化信息化技术的支撑作用。信息技术更新周期快,且由于产学研发展及教学信息平台建设等却涉及面广,又使得交通信息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初期培养的缺少系统化、体系化培养体系。所以,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中涉及的各个方面,以便形成一个全国方位、多层次的工业需求推动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交通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交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二、思考与对策
  “新工科”促使高校真正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学校特色优势,进行专业改革,满足未来产业人才要求,并能够服务于产业发展、支撑我国交通经济转型升级。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工科的建设,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这也是地方性高校突破重点高校压力得以发展的良好契机。为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新工科的建设,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2012年教育部设立本科新专业“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081806T)”是对原有“交通运输工程(0823)”和“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2)”专业的进一步强化,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及机电技术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交通信息产业人才。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高度重视,也是高校“新工科”建设和加强人才队伍的重要机遇。根据我校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这两个专业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对教学、师资、课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融合本校传统的交通运输工程品牌、发展交叉学科优势,探索具有新工科特色的交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交通信息类高科技人才。同时以“交通+”为基础,开辟更多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攻克一些科学难题并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综述
  交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经验值得大家借鉴和互相学习。研究新工科对交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理论方面,从“新工科与新专业的内在本质联系”角度出发来理解创新创业教育体制发展,既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高等教育发展所具有的矛盾性质和辩证性质的认识,也有助于分析双创时代背景下“创意、创新、创业”的新形态、新含义与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践方面,有助于我们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社会发展方面的新突破,从而开拓现代工业和现代教育更好发展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26-35.
  [2]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 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 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3]靳改霞,李东来. 培养交通信息人才的新途径[J]. 情報杂志,1998,(03):80-81.
  [4]刘峰,魏明,马爱民. 基于机器人活动的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 科技视界,2015,(11):96-97.
  [5]李伟. 融合交通信息特色的计控仿真实验教学探讨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12,(07):222-223.
  [6]许鹏奎,虞庐松,杨军,肖蒙,姚翔飞. 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24-29.
  作者简介:
  马庆禄,男,1980年6月出生,陕西渭南人,研究领域包括:教学运行,专业建设,智能交通与安全。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