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8524 | 阅读:

作者:王昕 邹安全 甘燕飞
  【摘要】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及治理体系的推进,依赖高素质创新型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面临培养目标不明确、供需错位、培养过程弱化学生角色等问题。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校外实践基地则是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从实践经验来看,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践基地是基地健康运行、良性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公共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基地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7年课题“强化应用能力的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SKJYKT-1711);2014年广东省高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项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市妇联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12-01
  一、引言
  中国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了对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巨大社会需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面临更大挑战,“以社会需求为先导,以创新为车轮,搭建有效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平台,建立健全校府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道路。
  二、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公共管理学科毕业生就业困难与用人单位人才紧缺现象并存,这与高校培养过程对社会实际需求把握不清,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有一定关系。从社会需求主体角度看,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供给不足,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高。从供给主体看,毕业生更倾向于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愿意在社会需求强烈的基础公共服务领域从业的意愿低迷。
  其次,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之间出现错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的直接需求量不大,在用人需求上都侧重专业技能,强调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2018年国家公务员招考信息为例,对经济金融类、财会类、法学类、计算机类、语言文学类等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往年一样旺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在组织机构和运行上不断创新。公共管理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然成为用人需求的另一个热点。
  第三,现有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弱化学生角色。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学生被动围绕教师活动,学生的能力培养无目标,无法形成系统的、连贯的感悟、体验和践行过程,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养成。
  第四,毕业生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对公共服务能力培养不足,课程设置偏理论轻实践,通用知识多,毕业生思维标准化。培养目标与定位不明确,且与社会需求脱节,特色技能少,忽略了公共管理类人才未来从业的特殊性,知识应用能力不足,知识无活力化。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对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多方尝试,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实践育人有效机制的建立成为共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理论课程的有力支撑,要贴近社会需求,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具体而言,要提高学生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思维标准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投入,以及信息化、教改研讨论坛等丰富的创新扩散手段,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丰富。魏红征提出要构建“从课堂内到实验室,从校园内到校外”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多种创新形式,如课堂讨论优化、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实训、校内部门实习、参与地方公共管理及实践论坛。但各个实践环节和理论课程仍然脱节,普遍存在碎片化学习知识的现象,且学生对公共管理领域的广泛问题容易浅尝辄止,似懂非懂,面临复杂公共管理问题仍无从下手。公共精神激励人才对公共价值的追求和道德品质的塑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主体意识,愿意并能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提倡开辟校府合作、校企合作等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基地,并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外科研与实践。
  四、校外实践基地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
  首先,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转变培养理念。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者,教师队伍不能与公共管理实践脱节,固守在“象牙之塔”里,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必然茫然不清。校外实践基地将教师队伍推向公共管理问题发生和解决的第一线,在社会需求的参与下,培养理念可以顺畅地从“供给本位”转向“需求本位”。在“怎样培养人才”问题上,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的“校政合作”模式,可以倒逼教学内容从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转向学习与新实践相融合的二维并重。
  其次,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研究性的方式培养出问题意识,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与相关专业精神的活动。作为一种深层学习科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模式以教师指导为基本条件,高度依赖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公共管理类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以政府的服务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服务提供者为依托,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等,高度契合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践基地,开展特定的研究项目,创设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前瞻性眼光和创新意识,在研究中主动学习。
  第三,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只有实现了“从课室到实验室,从校内到校外”的有机结合,针对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化地将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一体化融合,才能实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校外实践基地是构建这一体系的关键环节。校外实践基地本身具有主题性和专业性,有自身对公共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结合本科生教学规律和教学进度,有利于设置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实践教学内容的阶段化、模块化设计。广州大学与A市政务服务中心合作建设的政务实习基地取得显著的成功经验,其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课程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五、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外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如果没有专业特色,依托单位会逐渐将各类学生实践活动视为负担或者宣传手段,学生也会因为无法真正提高专业素养而消极对待校外实践活动,无法形成长效合作的良性机制。围绕基地合作方的人才需求,结合高校专业特色,公共管理类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形成独特的建设方式,如“高校—政府—岗位”、“高校—群团—课题”、“高校—事业单位—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刘净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
  [2]刘晓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校政合作”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6,7.
  [3]张志红.注重公共精神塑造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J].高教学刊,2016,12.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