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简介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学术期刊 课程教育研究杂志公告 课程教育研究期刊目录 课程教育研究投稿须知 万方论文查重 课程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
  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北方文化研究院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网  址:http://www.kcjyyj.com
数据库收录:万方网收录
我刊入选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
期刊类别:纯教育、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3089
国内统一刊号 CN 15-1362/G4
邮发代号:16-129

我刊投稿论文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我刊投稿论文 >
作者:课程教育研究 | 字数:7825 | 阅读:

作者:徐彬
  【摘要】流行语作为语言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但学界的研究往往囿于语言学范畴内,还没有走向更广阔的视野。本文将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流行语“被就业”为例,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对“被就业”以及模仿之而产生的“被XX”结构形态进行分析,从而透视其后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流行语 符号链 能指 所指 文化心态 被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1-0004-02
  流行语现象被学界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04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把流行语的动态跟踪研究纳入自己的研究任务之中;自2006年起, 平面媒体语言、有声媒体语言、网络媒体语言三个分中心分别或联合对主流媒体流行语做了正常的提取工作。这表明,流行语已作为语言资源被重视。流行语是在既定语言基础上创新出来的、或外来的、传开后在一定时段内被一定区域的人群频繁使用的词语,同时,流行语还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更显现为某种文化心理现象。本文将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流行语“被就业”为例,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对“被就业”以及模仿之而产生的“被XX”结构形态进行分析,从而透视其后的文化心态。
  一、“被就业”与“就业”的符号链结构转换
  流行语“被就业”产生于这样的事件:2009年7月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声称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已经替他签好了“就业协议书”。于是网友发明了“被就业”的说法。由此可见,流行语词语“被就业”是由最为基本的两个事件构成,一是“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已经替他签好了‘就业协议书’”;二是此事在网上曝光后,网友发明了“被就业”。如果我们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将这两个事件抽象化,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前一个事件为“被就业”这个符号链确定了所指部分,后一个事件为“被就业”符号链确定了能指部分。当我们将“被就业”作为语言符号链来处理时,它“連结的”就“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也就是说,它与两事件相分离,成为语言符号,成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这里需要说明,“被就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符号,但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符号,那么它就不是单个符号。赵毅衡曾对符号链有过这样的阐释,他说:“符号链应被视为一个整体的符号来进行释义,这样的符号常被称为‘宏观符号’(macrosign)”我们把“被就业”看作是一个符号链,而不是“一个整体的符号”,主要是便于分析;其次,事实上,“被就业”本身就不是单个符号;此外,它是一个被动式模式,只不过语法主语的承担者——“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被缺席罢了。如果不被缺席,那么“被就业”符号链的完整形态就应该是:“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被(学校)“就业”。在这个被填补过的符号链序列中,按照乔姆斯基的语法观,出现了两个主语:一个是逻辑主语——学校,另一个是语法主语——“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语法主语——“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主动式中,应当在“就业”之后排列。也就是说,“被就业”是“就业”这个主动式的被动转换式。如果我们把这个被填补过的符号链的被动转换式转为主动式,就会是:(学校)“就业”“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这个句子的句法加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就业”是一个不及物谓词。虽说乔姆斯基的语法分析是以英语为对象,但其方法同样适用于汉语。他的意思是说,被动式是由主动式转换而来的,能够满足被动转换式的主动式首先是,名词(或名词组)-动词-名词(或名词组);其次是,动词是及物动词,当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之后,动词前后的两个名词(或名词组)才能调换。根据乔姆斯基的被动转换式的原则,这个被填补过的符号链序列,“一位应届大学毕业生”被(学校)“就业”,虽说能够描述学校代签“就业协议书”的事件,但不合语言规则。也正是这样的不合语言规则,而能够描述事件的词语,让人听起来既陌生而又新鲜和耐人寻味的语词,才能得以流行,并出现了众多的同模式词语。
  二、“被就业”和“被XX”模式与语言法则相对抗
  将“被就业”看作是一个符号链,表明它已经与具体事件相分离,成为类的表征,同时也表征着自身这个类。雅柯布森曾在他的语言学理论中在谈到符号问题时,甚为赞同皮尔斯观点,他说:“我们还不能不同意皮尔斯的说法,一个符号‘不能表示任何具体的事物,它表示一类的事物。不仅如此,它本身就是一个类(kind),而不是单—的事物’”。在“被就业”作为个体言语行为初期,我们并没有充足的依据来证明,这就是地道的个体行为而与语言社会无关,也就是说,否定它不是对语言符号的实际运用。我们可以作以下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是“被就业”符号链是由两个单个符号组合而成;二是“被就业”符号链结构是一种“被”符号后无宾语结构模式的模仿。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曾这样地分析,他说:“‘被’后面紧跟着谓语动词。在这种格式里,“被”字的作用只是表示被动。”不过,刘月华所分析的“被”字后无宾语现象,其谓语动词是一个及物动词,而“就业”是不及物谓语动词,但“被就业”的个体在言语活动中为了将事件准确地表达出来,强迫“就业”跟着宾语,使不合语言法则的符号链结构成为被人们所能理解的东西,从而具有特殊表意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被就业”即使在个体言语行为初始期,也仍具有语言社会性,它不仅是“被”字后无宾语式的模仿生成,就每一个符号本身而言,也是社会性的传承。任何一个个体的言语活动都不可能不是它所言说的语种的传承和运用,这就是语言超越任何种制度所具有的强制性。我们说“被就业”不合语言规则,但我们同样可以说,不合语言规则而又被人们广为使用的言语,不合语言规则的言语一旦出现并被人们广泛使用,它对语言规则的对抗也就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被就业”在初始期还具有其个体的言说性,但当其流行开来,就很快地与个体的关联相分离,转为符号的类型而具有社会性;同时,也就成为一种词语模态。随着“被就业”词语的流行,众多的模仿而生的“被XX”的词语也流行开来。它们的出现都是不合语言规则的存在。“被就业”和模仿之而生的“被XX”词语的流行形成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与语言规则相对抗,打破语言的“惰性”,表明了语言的可变性和可丰富性,同时,它们的流行也反映出语言活动中理解的言语存在优先于合语言规则的存在。因而,流行语词语对语言规则的对抗不是大众所关心的,他们关心的是词语的能表达、新异、便捷和明快等特征。


版权所有:课程教育研究杂志 网站地图 最近更新
投稿邮箱:tougao@kcjyyj.com
第二批学术期刊,万方网收录,欢迎投稿!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3089,国内统一刊号CN15-1362/G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