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Guangdong BAIDU Special Cement Building Materials Co.,Ltd
— 新闻中心 —

【每周经济观察】城镇化需加快释放三大效应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过去五年,城镇化率是最值得关注的宏观指标。早在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已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4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7%,比“十四五”目标高两个百分点。从更长的时间轴来看,我国城镇化已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化发展的高速增速放缓,城镇化进程逐渐走向成熟阶段。随着城镇化发展阶段的转变和对城镇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在经济中的定位、作用和路径“十五”期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将发生变化,并对中国现代化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基于对我国当前发展现实的科学判断,明确提出“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大区域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等重要部署,为“十五五”期间我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一些新的表述和要求值得关注。例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城镇化新格局。新生产力。强调以“新”破局,深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把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作为重中之重。又如,注重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劳动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注重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提供优质服务。这些政策措施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中一些新老问题的精准回应。比如,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脱节,导致很多农民工无法平等享受公共服务;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加剧了农村空心化,城乡资源配置不平衡加剧;流动人口超过12.7%年龄在60岁以上,“老漂流”面临严峻挑战其他地区医疗保险安排不完善、养老护理服务不足等问题。解决上述“半市民化”困境的主要出路在于统筹城乡资源配置,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效率。事实上,通过新的部署不难看出,我国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过去“依靠规模扩大带动投资增长”的老路已经行不通。未来,城镇化将转向“以质量提升激活内需释放潜力”。总之,“深度”将被“规模”取代,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标志。实现新目标并不容易。 “十五五”期间,城镇化深度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三大效应——一是进一步带动城镇化发展。消除城镇化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效应。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基本战略、基本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之间存在并行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它们的共同目标。未来强调“四大战略” 叠加融合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优化主要生产力布局、推进城镇化深度也是必然要求。二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影响进一步显现。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农村全面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做好乡村振兴全面战略,必须走乡村振兴之路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生产生产力,盘活农村资源要素,实现城乡两条路强盛,支撑深度城镇化。三是进一步强化投资对民的影响。深度城镇化应该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十五五”期间,要把“对人的投资”贯穿于推进深度城镇化的始终。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推动投资物与投资人紧密结合,实现“物”与“人”同向、同跑。反应。城镇化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必须遵循规律、认清趋势、顺势而为,抓住城镇化动力依然强劲的关键时期,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顾阳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付仲明)
Tel
Mail
Map
Share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