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仿人机器人拉开产业化序幕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羊城晚报记者 黄婷 实习生 列启同 11月以来,广东的人形机器人从幕后走红到台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启“全运时刻”之际,三台完全自主化的智能人形机器人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登台,庄严地敲响铜管乐句,为观众表演歌曲《彩云追月》。日前,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接力深圳站,人形机器人“夸父”高举火炬,完成了100米接力任务。将目光转向工业领域,近期最受关注的一幕,莫过于广州小鹏汽车推出的钢制人形机器人首秀。一种淫秽的“猫步”,无视公众对机器人僵硬步态的传统看法。网络上的“流行场景”反映了广东仿人机器人产业的现实,加速了其发展。舞台前,巨型人形机器人可以负责演出的气氛;望向幕后,他们化身为能做好工作的“新工人”、“好保姆”,精准适应行业、家居等不同场景。这一变化表明,广东仿人机器人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技术展示,而是全面拥抱以应用和交付为主的工业化“下半场”。 “流行场景”外观:既能跑表演,又能工作。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随着铜管颤音划破夜空,深圳优必选科技研发的三台全自主智能人形机器人广州y有限公司(广州这边)响起,开场曲《彩云追月》奏响,架起了过去文明与未来科技的跨时空对话。人形机器人“音乐家”首次亮相全国综合运动会开幕式,意义重大。为了保证表演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高精度的切割智能技术和运动控制给予了幕后的领先支持。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敏表示采访中透露,演出过程中,他们采用全功率控制技术,结合高精度、10毫秒内毫秒级同步的识别系统,精准独立激活了一位人类音乐家。 无独有偶,在日前的第十五届全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作为“深圳智造”的代表,首个5G-A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夸父”举着1.6公斤重的火炬,继续行走。 “夸父”可以应对火炬传递过程中的斜坡、人群等复杂环境。其核心在于乐居(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高校优化的控制算法,可显着提高其抗干扰性和复杂地形下的灵活性,确保接力过程万无一失。事实上,让人形机器人站在聚光灯下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秀肌肉”。它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公开验证,更是前沿科技成果向公众的视觉呈现。近期,国企小鹏汽车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引发的广泛“真人行动”争议,就是这一意义的体现,打破了大众认知中机器人运动僵化的刻板印象。 11月5日,小鹏汽车发布了新一代人形机械铁。这机器人的步态如此像人类,以至于很多人质疑它是否是真人。面对争议,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不仅发布了一段解开后部拉链的一镜到底视频,还在随后的公开会议上剪开了腿盖的开口,展示了内部机械结构,展现了十足的技术自信。商业端的重大技术突破往往是产业和需求爆发的前奏。如今,能跑、能表演的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公共舞台再到市场的关键跨越。例如,优必选以行业场景为主,目标客户为汽车、3C半导体等行业;乐居机器人在科研、商业、工业三大场景实现了稳定交付。小鹏钢铁预计2026年底实现量产,口中优先生产专业汽车商业场景提供服务。 “订单热潮”频现:广东人形机器人将加速进化外观和行为高度拟人化后,人形机器人如何实现“形神同体”? 2025年被认为是仿人机器人产业化元年。随着工业化的加速,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技术突破和场景落地不可或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孙富春表示:“传统的强化学习不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必须具有反馈能力,比如人在操作某件事时,眼睛要不断地看,手要不断地调整,通过学习引导的组织来提高知识水平。”他坦言,对于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形机器人来说,无论是身体还是智力需要在与环境的接触中不断进化。进入今年下半年,行业走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接单”和“做工”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羊城晚报记者发现,广东的人形企业订单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1000甚至10000台的订单已成为常态。近日,体现智能机器人Walker S2再获1.59亿元订单,创人形机器人全球新纪录,全年订单总额突破8亿元。 9月,中清机器人与多伦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未来三年,至少交付2000台实体智能机器人,覆盖执法、公安、交通管理等场景;阅江科技签订采购合同超过8050万元与蓝思科技深度战略合作,拿下1000台协作机器人订单;天泰机器人拿下全球首个实体智能仿人机器人1万台订单……从这些订单中不难发现,广东仿人机器人企业获得的订单场景覆盖广泛,既有汽车、3C制造等行业需求,也有覆盖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的服务应用。甚至吸引了海外客户积极进行定制开发,市场认可度不断上升。站在关键转折点,“广东制造”人形机器人的进化离不开当地完整的产业生态和广阔的市场需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东已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最大的聚集地。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产量的44%;覆盖“大脑-面部-四肢特征”的仿人机器人全产业链也首次建立。从关键零部件采购到整机组装,再到技术研发和场景测试,广东可以为仿人机器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协同发力,广东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今年,《广东省促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多项政策措施》正式发布。聚焦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场景打造,提出12条“干货”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从幕后到幕前舞台上,广东仿人机器人以精准、敏捷的作风亮出了“广东智造”的新名片;并从台前到后台,依靠热潮的猛烈传递,走进工业生产线、走进千家万户,开启大规模应用的新征程。